中國是絲綢的故鄉,絲織技藝和紡織文化源遠流長,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并大規模生產絲綢制品,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,史稱“絲綢之路”。從西漢起,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,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。近些年來,不斷出土的絲織品文物,更是跨越數千年,以其精湛的技藝,驚艷了世人!
1972年,經國務院批準,考古隊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進行了科學發掘。墓中出土了大量絲織品、帛畫、帛書、漆器等文物。其中最傳奇的是一具沉睡了兩千多年仍肉身不腐的女尸。經過考古確認,這個女尸的名字叫辛追,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。伴隨辛追夫人一同出土的大量文物中,有兩件素紗襌(dān)衣。一件是曲裾的,48克;一件是直裾的,49克;都不到1兩,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、保存最完整、制作工藝最精、最輕最薄的衣服。它們所代表的是西漢養蠶、繅絲、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,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,也是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之一。
專家形容素紗襌衣“薄如蟬翼,輕若煙霧”。這么輕薄的絲織品,復制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最終南京云錦研究所承擔了復制任務,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其中有著怎樣的匠心和智慧?過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?《一堂好課》播出 《素紗襌衣:匠心獨運毫厘間》一一為您揭秘。